别让“朋友圈”成为生命的终点!
据报道,2025年5月3日,30岁的中国女游客张晓涵,在印度尼西亚东加里曼丹卡卡班岛潜水时溺亡。
当救援人员打捞出遗体后,通过一旁的运动相机发现,她竟然是因为“打捞相机”而死!
从相机记录的画面得知,为打捞不慎坠海的运动相机,张晓涵独自潜入87米深的海底,最终因体力耗尽、气体不足被暗流吞噬。
网友的第一反应就是:“相机没了可以再买,有必要冒着生命危险去捞吗?”
的确,这是一场本可避免的意外,但根据其好友的讲述,张晓涵冒死捡相并不是因为它多值钱,而是那里面的精心拍摄的视频和照片。
用网友的话来说:一旦没有了发朋友圈的素材,那整趟旅程就毫无意义!
专业人士则对此表示:张晓涵的死,不仅暴露了普通人对旅游安全认知的缺失,也暴露了户外运动中三个致命的疏忽。
被欲望驱动的“冒险”
印度尼西亚东加里曼丹卡卡班岛,这个以“全球最大无毒水母湖”闻名的潜水胜地,每年吸引着数万名游客。
遇难者名叫张晓涵,她原本有着完美的行程安排:入住的度假村不仅提供了潜水配套服务,还有专业的教练指导。
5月2日当天,在教练陪同训练下,张晓涵顺利完成了40米深度的休闲潜水,可别以为这个深度有多么夸张,充其量只能算初学者水准。
在潜水练习过程中,张晓涵用挂在胸前的GoPro相机记录了全程,她还在此期间多次摆出帅气的动作,为的就是后续找出几张发朋友圈。
然而,当她浮出水面时,意外却发生了,挂在脖子上的GoPro相机因绑带断裂坠入海中。
据知情人士透露,“相机里有这次旅行的所有视频,还有明天要发的朋友圈素材。”所以张晓涵在短暂犹豫后,未与任何人沟通便背起备用气瓶,独自跳入海中。
要知道,在这片海域潜水的游客数不胜数,潜水教练在负责完对应人员的课程之后,转而回去接待下一位游客,所以并不会对张晓涵有过多关注。
更要命的是,由于潜水的游客人数太多,一些新手和老手很难区分,外加上人人都穿着差不多的装备,这才导致经验不足的张晓涵私自跳入海中无人察觉。
或许是经历了40米级别的休闲潜水之后,张晓涵觉得自己已经掌握了所有技巧,所以才会判断失误,决得凭借一己之力便呢拿回重要的相机。
可她不清楚的是,这片海域的暗流强度堪比“水下飓风”,暗流速度可达每秒3米,相当于在陆地上被时速10公里的狂风推着走,即便是经验丰富的教练碰上也是凶多吉少。
由于经验不足,张晓涵并不知知晓自己刚完成一次深度潜水,身体内溶解的氮气尚未完全排出,此时再次下潜,会直接触发了“减压病”和“氮醉”的双重风险。
随着时间的流逝,与张晓涵同行的旅客发现异常,这才回想起前不久她好像独自潜入了海中。
按照正常潜水的时间推算,张晓涵应该浮上来才对,可同行人员却迟迟不见人影。
意识到不对劲之后,同行游客迅速请求身边的专业潜水员下去寻找,随后又呼叫了当地搜救机构。
但专业搜救员首次下潜至80米时,却因暗流过强被迫折返,非但没能找到张晓涵,反而给出了凶多吉少的结论。
直到第三次尝试,搜救员才在距海面87米处发现张晓涵遗体,而此时她的氧气瓶已完全排空,脚蹼仍保持着挣扎的姿势。
最让人感到讽刺的是,她苦苦追寻的GoPro相机就躺在遗体旁,完整记录了这场“自杀式救援”的全过程。
确认张晓涵溺亡之后,她的遗体被打包起来,送往了当地医院进行检查和鉴定。
三大致命疏忽
通过相机记录的张晓涵溺亡过程,国内资深潜水教练纷纷指出其所犯的错误,并总结了三大致命疏忽。
第一种错误:连续潜水间隔不足。
张晓涵在完成40米深度潜水后,未遵循“安全停留”规则(通常需在水面停留15分钟以上),便急于二次下潜。
此时,她血液中的氮气浓度仍处于危险阈值,突然的深度变化导致氮气泡在关节和脊髓处聚集,引发剧烈疼痛和麻痹——这正是压力变化的直接体现。
第二种错误:单人潜水+气体管理失控。根据国际潜水协会(PADI)标准,休闲潜水必须两人以上结伴,从而在一方发生危险时另一方能及时协助并发出求救。但张晓涵却独自行动,自己舍弃了最大的安全保障。
除此之外,张晓涵因为只是练习过40米休闲潜水,严重低估了87米深度的气体消耗速度。
以普通铝制气瓶为例,40米深度每分钟耗气量是水面的4倍,而87米深度则飙升至9倍。当她发现氧气余量报警时,暗流已将她推离安全区域,想要自救显然痴人说梦。
第三重错误:装备缺陷与应急意识缺失。专业潜水员指出,张晓涵使用的GoPro绑带是普通尼龙材质,在海水浸泡后极易松弛。
这说明她并没有提前做好应对措施,所以才会出现已发事故的起因。
更要命的是,在找回相机的决定作出之前,张晓涵并未作出任何应对危险的措施,不仅未携带潜水刀、信号弹等应急装备,甚至未向任何人告知行踪。
当暗流来袭时,张晓涵初学者的身份暴露无遗,因为她就连最基本的“释放配重块求生”操作都未能完成。
视频显示,她在坠海后曾试图游向海面,但暗流将她不断拖向更深水域。当氧气余量仅剩50bar时,她甚至摘下呼吸器大喊“救命”,但海水的阻隔让声音消散在深渊中。
最终,张晓涵拼命打捞的GoPro,最终成了揭露其死亡真相的“黑匣子”。
综合来看,张晓涵的潜水安排更多的是体验打卡,心中缺乏对危险运动的敬畏,而这才是她发生意外的主导原因。
不要被“打卡文化”绑架
年仅30岁的张晓涵在出门旅游之际溺亡,让原本开开心心的一家事情变成了悲剧,而对于她的家人而言,更是天都塌了。可仔细想想,这一切后果真就全都是张晓涵的错吗?她对潜水举动的错误认知,大概率来源于景区的错误引导。
卡卡班岛周边度假村在宣传中,不仅将“水母湖潜水”包装成“零门槛体验”甚至对暗流风险只字不提,这本身就是一种错误引导,让游客认为只要花钱就能随意享受潜水运动。
据某平台显示,当地潜水套餐价格低至500元/天,但包含的安全培训仅限于“如何呼吸”,可见度假村为了赚钱有多么丧心病狂。
游客的错误认知一旦形成,就会出现人传人现象,大家会在网络平台上讨论深度潜水的过程,继而进一步对做攻略的游客造成误导。
抛开游客自身的潜水经验不足外,印尼当地搜救机构明显也存在问题,他们缺乏应对80米以上深潜事故的经验,首次打捞失败正是因为装备深度限制。
张晓涵的遗体被打捞上岸时,距她失踪已超过24小时,错过了黄金救援期,如果第一次搜救员能够抵达更深的海域,说不定还有一线生机。
结语
为了所谓的绝美大片,为了所谓的精彩时刻,搭上性命真的值得吗?
参考信源:红星新闻2025-05-07《为找回坠海相机,30岁中国女游客在印尼潜水时溺亡!专业人士:未休息就在此下潜,减压病和氮醉的风险很大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