央视点名痛批!花光84亿造不出一辆车,却能花5000万给员工买零食|汽车|戴雷|李想|工厂|新势力|中国中央电视台

它是最早的造车新势力之一,业界大咖信心满满的给予支持,刚出来的时候有多辉煌,倒下的时候就有多悲伤。

整整84亿打了水漂,竟然连一辆车都没有造出来,投资商哭的稀里哗啦,就连央视都忍不住点名批评。

这么一个离谱的企业到底是谁?84亿造不出车为何会花5000万买零食?

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

顶流就是这么来的

新能源汽车成为时代主流之后,我国燃油车大半市场都只剩下一些老品牌了,老牌汽车们为了顺应市场,纷纷朝向新能源方向转型,比如比亚迪、上汽、大众和特斯拉等国内外老牌车企,与此同时还有一些新势力也想分一杯羹。

但这一杯羹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分的,新老势力为了争夺市场绞尽脑汁,胜者站稳脚步,夺下一份资源,败者则破船清算,自认倒霉,现实往往是残酷的,并不是所有车企在接受转型后都能获得成功,有些甚至连“夹缝生存”都做不到,而拜腾也倒在了这场变革中。

时间回溯到2016年,拜腾汽车成立,企业成立之初便是赚足了眼球,因为创始人一个是曾经主导宝马i8项目的毕富康,另一个则是前英菲尼迪中国掌门人戴雷,同时团队的核心成员也都是在汽车行业工作过很多年的精英人才。

这样豪华的配置,让拜腾汽车在成立之初就获得了资本巨头的投资,仅B轮融资就斩获了5亿美元,公司成立的第二年,拜腾汽车便花费巨资在南京建了1200亩的生产基地,同时在慕尼黑组建设计中心,硅谷则是作为公司总部。

足足84亿人民币砸了进来,金主里头不乏一汽集团、启迪控股、宁德时代这样的大佬,准备生产的时候更是号称工业4.0标准,年产能要搞到30万台,这在当时,绝对是对自己市场份额的爆棚自信,不像初创公司试水,倒像要掀桌子革命。

然而这钱似乎没全花在刀刃上,拜腾花钱的“阔绰”,很快就让圈内人看呆了,北美办公室三百来号人,一年光零食就吃掉快五千万人民币,平均每人每年小十六万,一天四百五,这开销比普通人一年饭钱都多。

吃的还不是一般货色,全是进口巧克力、有机水果干和小众薯片,跟其他新势力抠成本的样子,简直天上地下。,这种派头,可不止吃零食。

高管出门标配头等舱,请客吃饭少不了顶级红酒。更夸张的是,连一线销售的工服,都要从法国空运高级定制款,据说一套就好几千。

就连员工名片,拜腾也得显摆“品味”,进口特种纸、烫金、金属装饰,一盒上千块,为了去趟北美展,愣是花了三十万美元空运展车,展完又花钱海运回来,就图个“闪亮登场”。

这种对面子的极致追求,跟初创公司该有的精打细算,完全是两码事,理想汽车的李想后来就说过,拜腾一度有二十九个副总裁,那薪水加起来,想想都肉疼,这些“面子工程”越光鲜,公司里子就越虚,一步步把拜腾往坑里带。

好牌打得稀烂

要是说乱花钱是催命符,那混乱的管理就是拜腾的死穴,董事长和总裁,本该是哼哈二将,却在关键时候闹起了内讧,一个想把钱多投研发,主攻海外,尤其北美市场,另一个深谙中国市场,觉得国内才是主战场,得赶紧搞品牌、搞本土化。

两人在公司方向、钱怎么分这些核心问题上,谁也不服谁,矛盾越闹越大,高层一打架,下面自然乱套,拉帮结派,明争暗斗,公司总共没多少人,副总裁却一度二十九个,层层叠叠,人浮于事。

资源分配乱七八糟,不同派系在技术、设计上还老掐架,研发进度一度停摆,宝贵的时间和钱,全在内耗里烧没了,全球CEO在北美,中国区负责人常驻香港,隔着十万八千里,高层沟通都费劲,据说两位老大去南京工厂的次数,一只手都数得过来。

雪上加霜的是,拜腾总支出里,真正用在研发上的,不到百分之十五,这对一个喊着要技术颠覆行业的公司来说,不是釜底抽薪是什么?中国区的研发中心话语权小得可怜,干活全看北美脸色,本土团队经常觉得有力使不出。

内外夹击,拜腾失速是早晚的事,被寄予厚望的首款车量产计划也是一拖再拖,从2019年底,到2020年,再到渺茫的2022年一季度,结果呢?市场等来的不是新车,是拜腾快不行的消息,那风光的84亿融资,几年就烧了个精光,连一辆量产车都没换来。

财务窟窿越来越大,连锁反应接踵而至,2020年4月起,拜腾欠薪、欠供应商款的消息就没断过,紧接着,北京、上海办公室关门,南京工厂也因欠费停水停电,裁员潮更是汹涌。

救是就不过来了

其实他们也不是没想过自救,2021年,拜腾一度跟富士康谈拢了合作,大家还盼着制造业大佬能拉一把,谁知好景不长,拜腾内部股东还在斗,高层人事也乱,富士康一看这摊子浑水,最终还是撤了,这下外部输血的希望基本断了。

更要命的是,核心团队也散了,顶头了这对昔日搭档,在公司最难的时候,先后走人,一个去了法拉第未来,一个投了恒大汽车,合作就这么草草收场,内部矛盾解不开,外面钱也续不上,企业的命也就到头了。

2020年6月,拜腾正式暂停中国内地业务,北美和德国办公室也相继申请破产,曾经那个意气风发的造车新星,就这么黯然熄火。

之后几年,零星有些重组传闻,但都没能改变坠落的结局,之后拜腾背后的南京知行新能源及其关联公司,走到了法定破产的边缘。

那片曾承载宏伟蓝图的南京千亩工厂及资产,六次流拍无人问津后,最终以8.18亿底价拍出,跟最初百亿投资比,简直九牛一毛。

拜腾的故事,成了行业笑柄,甚至被官媒点名批评,它用惨痛的教训证明,再牛的团队,再多的钱,不把心思放在产品和健康运营上,最终都是黄粱一梦。

“没有富贵命,却得了富贵病”,这句点评,或许再精准不过,喧嚣过后,一地鸡毛,只留下一声叹息,拜腾这个名字,也从一个希望的符号,变成了一段关于梦想、资本与人性弱点的复杂印记。

声明:个人原创,仅供参考